反滲透設備可用于分離凈化,反滲透是一種借助于選擇透過(半透過)性膜的功能以壓力為推動力的膜分離技術,當系統中所加的壓力大于進水溶液滲透壓時,水分子不斷地透過膜,經過產水流道流入中心管,然后在一端流出水中的雜質,如離子、有機物、細菌、病毒等,被截留在膜的進水側,然后在濃水出水端流出,從而達到分離凈化目的。
反洗工藝簡介:反滲透設備因為一些產品使用的材料強度不夠及其耐侵蝕性差,造成橫軸斷裂等設備故障,并且膜的種類不同對進水水質要求也有所不同。膜兩側有一個壓力差,如水處理設備中應用廣泛的格柵除污機,因為一些產品使用的材料強度不夠及其耐侵蝕性差,反滲透設備造成橫軸斷裂等設備故障,還不包括因為維修影響運行造成的損失,嚴重影響了環境保護投資效益,還會使反滲透膜表面極易結垢,采用反滲透膜殼可以有效的保護膜元件。
反滲透設備由來:1950年美國科學家DR.S.Sourirajan有一回無意發現海鷗在海上飛行時從海面啜起一大口海水,隔了幾秒后,吐出一小口的海水,而產生疑問,因為陸地上由肺呼吸的動物是絕對無法飲用高鹽份的海水的。經過解剖發現海鷗體內有一層薄膜,該薄膜非常精密,海水經由海鷗吸入體內后加壓,再經由壓力作用將水分子貫穿滲透過薄膜轉化為淡水,而含有雜質及高濃縮鹽份的海水則吐出嘴外,此即往后反滲透法的基本理論架構;并在1953年由University
of Florida應用于海水淡化去除鹽份設備,在1960年經美國聯邦政府專案支助美國U.C.L.A大學醫學院教授Dr.S.Sidney Lode配合DR.S.Soirirajan博士著手研究反滲透膜,一年約投入四億美元經費研究,以運用于太空人使用,使太空船不用運載大量的飲用水升空,直到1960年投入研究工作的學者、專家越來越多,使之質與量更加精進,從而解決了人類飲用水中的難題。生活在海岸邊的海鷗,依靠喝海水可以補充身體的水分。